文章摘要: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晋文公)求之不出,放火焚山,子推母子隐迹焚身。因此,介休而得名,意为介子推休眠之处。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
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晋文公)求之不出,放火焚山,子推母子隐迹焚身。因此,“介休”而得名,意为介子推休眠之处。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介子推的事迹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眼中是颇具有楷模价值的。他忠君忠国,功不言禄,视名利如粪土,这些都是国人推崇的品行。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当时节日的盛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节日逐渐演变。终在唐宋之际,三节合流,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包括寒食习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古代寒食节习俗:祭祀
古代寒食节很隆重,且游戏颇多,荡秋千是个流传很广泛的内容。为啥寒食节荡秋千呢?有一说是让义士介子推的灵魂坐着秋千上天,但查无实据,只是传说而已。唐朝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中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只能以此说明秋千和寒食节的联系。后来秋千成为宫内嫔妃喜爱的游戏。历代皇帝之所以都喜欢秋千,是因为秋千含“千秋”之意,意味着江山可千秋永固。
古代寒食节习俗:荡秋千
时过境迁,往事如烟。现在的寒食节已经不再忌火,离了打秋千,寒食节也已渐行渐远。唯有寒食节踏青和祭扫活动还在继续,也被人们说成了清明节踏青、扫墓。那么,这其中的变故是什么呢?其一是两个节日相连而被混淆;其二则是现代人说的名人效应。唐代诗人杜牧写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佳句,后来人人皆知,使清明节名气大放光彩,而寒食节名气则逐渐衰败。
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年轻一代对清明习俗淡漠疏远,传统习俗的传承面临着挑战。近年来,随着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的重视。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又将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2008年、2009年清明前后,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两度联合举办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高层论坛,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畅谈清明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情感,它们是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的宝贵资源。隆重纪念这些古老的节日,就是要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凝聚民心,激发斗志,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未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