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2”。
是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也是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完成”的重要节点。历经两年时间的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今天,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灾难深重的灾区大地,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什么模样呢?汶川,你还好吗?
杨富贵的家令人惊讶:120平米的别墅式小洋楼,装修得比城里的家庭还要好——欧式屋顶,全木地板、真皮沙发,组合音响、46寸液晶彩电,显得豪华大方。去年杨富贵用政府的4万块钱补助和自己的劳动所得,总共十几万元盖了这栋新房子。他认为,是政府的免费培训和灾后恢复重建给了他挣钱的能力和机会。
杨富贵接受记者采访说地震之后打工的效益比地震之前还好,搞恢复重建后劳力缺少,工资待遇还要高一些,他主要是搞土石方的,这一年能挣到五、六万块钱,灾前打工就只有两、三万块钱。
在地震灾区,已经有数不清的震后失地农民,象杨富贵一样通过政府免费培训获得了挣钱能力。
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叶壮:两年来,共向灾区拨付就业专项资金17亿多元,发放失业保险金7亿多元,为灾区群众举办就业招聘会1000余场,培训灾区群众近90万人次,帮助近1大量灾区群众就业。灾区登记失业率已经从震后高峰时的7.5%降低到4%以下。
据记者了解,彭州市启动“灾后创业就业计划”后,仅创办“乡村酒店”、“家庭车间”这一项,就让十六万灾区群众实现了就业。青川县三郎村村民王亚力去年盖好了房子,为了早还贷款,他在政府的补贴下办起了土鸡养殖场。
为解决长远生计问题,四川灾区政府因地制宜发展家庭车间和旅游产业,让一部分灾区群众告别了过去靠天吃饭、看天种地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了从农民到老板的转变。汶川县水磨镇农民远学才,利用政府在镇里建起特色羌城步行街的机遇,把当地的特色饮食“九大碗”搬进了自家楼下的临街铺面,从今年4月中旬开业以来,短短一个多月,纯收入就达一万多。
在灾区,一批绿色环保的特色农业、手工业也成为农民富裕的主要途径,汶川的大樱桃、雅安的茶叶、绵竹的年画早已经成为品牌俏货和“挣钱源头”,让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
这两年,经历了多少艰辛和挫折,这些事,寄托着他们多少的希望和未来,这些人,是怎样的坚强和乐观,放下记忆的包袱,一路微笑前行。看到他们的幸福的笑容,我们也充满了快乐。